close
標題:

中國書法出現的年代,題材

發問:

書法出現年代?介紹東晉——王羲之 《蘭亭序》的年代及內容快plz!!請詳細介紹 thx 更新: 王羲之 生平,事蹟 書法,題材!!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最佳解答:

提到中國書法,己有二千多年歷史。最早出現是小篆,秦代李斯所創。而隸書正是為了改進小篆書寫過慢的缺點而創的文字體,因此中國文字的演進主流都是為了改進前代太複雜或是太工整, 才會創造出更好易用之字體。 而隸書到了東漢末年, 由蔡邕成其大成。而楷書則據說為鍾繇所創, 約始於東漢末年與三國鼎立之間。 主要改進重點在於改隸書的扁長字體為正方字體, 同時簡化部分筆劃. 行書則是因為楷書還是太工整,寫起來太慢, 於是同時又有特草的草書, 及保留多數字型的行書。 王羲之在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三五三年) 三月三日 ,宦遊會稽山陰,和孫統承、公孫綽等四十一人集會於蘭亭,揮筆所寫的就是這個<蘭亭集>。據說這篇序文受到當時南方貴族間信奉的老莊思想頗多的影響。 被稱為王羲之最高傑作的<蘭亭序>,雖然世間流傳形形色色的軼事,但據說最後歸於唐太宗所有,因為殉葬於昭陵之故。唐太宗在世時,蘭亭序複製品甚多,今天所謂的蘭亭序據說有三百種之多。這裡所揭示的是收藏於蘭亭八柱第三的原本,在帖首和帖尾各蓋有半塊<神龍>圖章,所以叫做<神龍半印本>。雖然摹拓得相當忠實逼真,但仍有稍欠筆力之嫌。固然研究蘭亭序對摸索王羲之的筆法,是頗為重要的一件事,但另一面對了解唐代書法的筆法,也是十分重要的資料。至於各種版本上的種種變化,足以展示了唐初行書盛世之一斑。 2007-04-13 14:36:54 補充: 論《修禊》,一般多是在農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時,選擇水邊,一方面祭神,同時大家也洗洗手腳,據說可排除不祥之兆。這項儀式早在西周已有,最初只是祭祀,後來逐漸成為賞玩景物、飲酒作詩,成為士大夫文人與眾同樂的玩意,祭神、清除污穢的原風俗逐漸蕩然無存。所以王羲之與好友在蘭亭玩的十分盡興,他們一邊閒談吟詩,一邊飲酒歡樂。玩到最開心的時候,大家要求王羲之為這一次聚會寫一篇序文作紀念,王羲之一口答應了。他那時已喝得有一點醉意,便順手拿起鼠鬚筆,在蠶繭紙上作文章。文章中他描寫風景的優美,好友聚會的歡樂,同時也聯想到人生的短暫如宇宙萬物段變換無常,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感嘆。 2007-04-14 11:12:17 補充: 王羲之字逸少(西元303-361年),東晉琅琊臨沂人(位於山東)。他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望族。王羲之從小愛好書法。幼年時他曾跟隨姨母,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過書法。渡江後,他又學習了前輩書法大師李斯、曹喜、張芝、張昶、蔡邕、鍾繇和梁鵠等人的書法。這使他的書法融合各家所長,自成一家。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長書法的人濟濟一堂,父輩王導、王曠、王異等都是高手,這對他的書法學習的幫助是極為顯著的,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

其他解答: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中國書法有非常好的生活基礎,很多完美的書法作品是以書信、詩詞手稿、碑文、墓誌銘、牌匾、屏風、室內裝飾品等形式存在的,這些作品大多具有文字內容和書法的藝術美相得益彰的特點。 歷史 先秦 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漢字形態,從十九世紀末人們發現甲骨文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萬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開始成為人們藝術欣賞的對象,並從這些甲骨上發現了中國書法的元素:漢字書寫的結體、佈局等等。顯然,把文字刻寫到堅硬的甲骨遠比寫到竹簡、縑帛或紙張上,要難得多。人們大多認為,在使用甲骨文的時代,能夠同時掌握文字識別和刻寫技術的人是非常少的,而這些人可以說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些書法家。 商、周兩個朝代,青銅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銅器上還銘刻有文字,這些文字被後人稱為金文。一般認為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後的主要漢字形態,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風格相近的特點,後來則漸漸拉開距離,越來越具有獨立的風格特徵。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金文風格厚重雄渾、典雅壯麗,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盤》。其中《毛公鼎》對後世的書法家影響很大,清朝書法家李瑞清甚至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這句話說明《毛公鼎》被認為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 朝末期,在石鼓、碑石、摩崖等石制物體上銘刻文字開始出現,這些文字被後人稱為石刻文字。石刻文字表現出了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點,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都被歸入「大篆」的範圍。 春秋、戰國時期,竹簡和木牘開始廣泛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由於簡牘的廉價,文字從此才可能開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文字學習和書寫的主要群體,才可能開始由掌握專門技能的人變為一般的平民。而中國書法也開始有了比較廣泛的生活基礎。 後來的人們就在這個時期的簡牘文字中,發現了最初形態的隸書。與簡牘的廣泛使用相適應,毛筆也開始作為主要的直接書寫工具。使用毛筆書寫成為中國書法的重要特點,從此中國書法的整體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漢 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從字體風格的角度來看,它具有規範整齊、勻稱優美等特點,在秦朝滅亡後的兩千多年裡一直受到書法家們的喜愛,幾乎歷代都有善於書寫小篆的大家出現。此外,小篆也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製作官用印璽的首選字體,篆刻藝術就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 漢朝最通行的字體是隸書,因而「漢隸」被認為是隸書的典範。一般認為,隸書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至戰國,到秦朝時已經大致成型。小篆的筆畫圓轉勻稱,寫出來很美觀,但是書起來比較慢,不能夠適應實際生活中快速書寫的要求;而隸書簡化了小篆的筆畫和書寫方式,從而得到廣泛地採用。 除了主流的字體隸書之外,漢朝還出現了草書,以及原始的楷書和行書。草書是在書寫隸書的時候以更簡化的筆畫、更快的速度書寫出來的一種字體。漢章帝很喜歡草書,因而這時的草書也稱為「章草」。東漢末年的張芝是第一位有名字的草書大家,他把早期的草書進一步簡化為「今草」。 三國魏晉 在這個時期,五種基本字體,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都已經基本發展成熟,其中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更是得到空前的發展。從此以後漢字字體上的發明基本停止,中國書法開始了以書法名家和流派為主線的發展歷程,也逐漸有了正式的書法理論。同時這也是中國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和欣賞書法作品的時代。擅長書法已經是一項值得史書記載的技藝。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些對後世影響極大的書法家,他們創作的很多作品被後世尊為中國書法的經典之作。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鐘繇擅長楷書,他的小楷作品《宣示表》,被後人譽為「正書之祖」。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讚他:「繇尤善書,於曹喜蔡邕劉德升,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東晉時期的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成就最傑出的書法家,被譽為「書聖」。他的行書作品《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最具有藝術魅力的作品之一,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受王羲之影響,他的兒子王徽之、王玄之、王獻之,孫子王淳之都擅長書法;尤其是王獻之與其父齊名,兩人並稱「二王」。除了鐘繇、王羲之父子以書法聞名的之外,還有一些當時的名士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例如東晉大臣王導、謝安、庾亮,隱士戴安道;此外,還有出現了一位女性書法家衛夫人,她是王羲之早年的老師。在書法理論方面,鐘繇的《用筆法》,衛夫人的《筆陣圖》,衛恆的《四體書勢》,王羲之的《自論書》、《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記白雲先生書訣》,索靖的《草書狀》等,都是書法家從事書法實踐的總結;而羊欣的《採古來能書人名》,則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書法家列表。人們普遍認為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的第一個高峰,由於魏晉時期的人們崇尚神韻、氣度,後人就用「尚韻」來概括這個時期中國書法的整體風格 南北朝 清朝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評論:「南書溫雅,北書雄健」;「北書以骨勝,南書以韻勝」。北朝碑刻數量眾多,其中以魏碑成就最為顯著,是漢字楷書書法的典範之一。 隋唐五代 主要以詩文為文字內容的書法藝術也得到了眾多士人的喜愛和修習。隋朝立國時間較短,在風格方面還有很多對南北朝書法的繼承因素,但是隋朝的楷書在整體上已經逐漸趨於平正、規整,並且顯示出融合南朝和北朝不同書風的氣象。智永是隋朝書法的代表人物,他的書法對初唐四家之一的虞世南影響很深。他的代表作《真草千字文》,不但唐朝時學習書法的人很少有不拿來臨摹學習,而且現在還是人們學習楷書和草書常用的范本之一。隋朝的碑刻和墓誌銘以《董美人墓誌》為代表,被人們認為是上承北魏、下啟唐朝的作品。 唐朝在楷書方面成就最為後世推崇,「唐楷」以法度嚴謹的整體風貌著稱,在中國書法史上與「秦篆」、「漢隸」並列,是手書漢字形態的典範之一。 唐朝擅長楷書的書法家很多,顏真卿的楷書被稱為「顏體」,他之前的楷書風格大多以「瘦硬」為特點,而顏體則看來筋骨豐滿,筆力雄健,他因此也被視為楷書的改革者、書法史上繼王羲之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大師。柳公權也是一位楷書大家,與顏真卿並稱「顏柳」;他的楷書被稱為「柳體」,也是最受人們喜愛的楷書字體之一。張旭和懷素人稱「顛張醉素」,他們開創了草書中最揮灑如意的「狂草」。 宋遼金元 蘇軾總結自己的書法特點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與唐朝書法崇尚法度的做法相反,信手而來,追求個人的自由創造 王羲之(303年—361年[1]),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為南遷琅琊王氏貴胄,後官拜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著有《蘭亭集序》。其書法尺牘散見於唐臨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喪亂、孔侍中等名品。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 王羲之的書法實踐,變當時流行的章草、八分為今草、行書、楷書,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峰。 目錄 [隐藏] 1 逸事 1.1 東牀快婿 1.2 換鵝 1.3 墨池 2 後代 3 現存作品(含刻本、摹本)列表 4 注釋 [編輯] 逸事 [編輯] 東牀快婿 《世說新語·雅量第六》記載:郗鑒派門生往王府選婿,王府子弟均刻意保持矜持,唯獨王羲之在東牀上袒腹臥著。郗鑒便認為他是適合的人選,便決定將女兒郗濬嫁給他。女婿因此而稱為「東牀」,也有成語稱為東床坦腹。 [編輯] 換鵝 頤和園長廊的繪畫故事 王羲之愛鵝成癖,傳說是因為他喜歡觀察鵝游水時鵝掌的動作,從中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書法用腕技巧。 山陰的一名道士,希望王羲之能為他抄寫一部《黃庭經》,但是又不敢貿然提出。他獲悉王羲之愛鵝,於是精心飼養了一群白鵝,與之相贈,並提出寫經的請求,王羲之果然答應了他,工工整整地抄寫了一部《黃庭經》送給他。後來這部《黃庭經》被稱作右軍正書第二,又被稱作《換鵝帖》。該帖的宋拓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的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送賀賓客歸越》)既是引用了這個典故。 [編輯] 墨池 相傳王羲之住處附近有一小池,王羲之練完書法均在此洗筆。久之池水變成黑色,竟能直接蘸取充墨之用。[來源請求] [編輯] 後代 子王獻之人稱「小聖」,和王羲之合稱「二王」 七世孫釋智永 六十六代孫王新銘,紹興人,詞人,收藏家。六十八代孫王正清,紹興人,書法家。 [編輯] 現存作品(含刻本、摹本)列表 二謝帖 二謝帖 快雪時晴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十七帖 喪亂帖(日本皇室藏) 孔侍中帖 其書貼 頻有哀禍貼 姨母帖 馮承素摹蘭亭集序 聖教序A215E4A27F624C16
arrow
arrow

    omcky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