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九龍城區飲食文化(要詳細) 10點

發問:

九龍城區飲食文化的問題(一定要詳細): 九龍城區幾時出現咁多泰國菜館同潮州菜館/雜貨店? 九龍城區點解出現泰國菜館同潮州菜館/雜貨店? 區內最多乜野行業? 分佈情況點樣?

最佳解答:

免費註冊體驗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 圖片參考: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wp-content/blogs/133/uploads/DSC00333.JPG 我們以九龍城衙前圍道為是次專題探究報告的主要街道。九龍城地理上最具特色的就是穿插的內街,中間穿插的橫街為衙前圍道。於專題報告中,主要是從衙前圍道的潮州和泰國的飲食文化去作出探究。因為近年來,潮州的飲食文化在九龍城有衰落之勢,反之泰國的飲食文化則興盛起來。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由許多的因素所產生。所以我們就從九龍城衙前圍道作探究的出發點,由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出九龍城社區中,兩種不同的文化(潮州及泰國)能否共融,從而了解到整個社區的文化演變。同時,探究出泰國成為本土化的可能性,並且考究【去潮州化】現象。根據我們進行多次的實地考察和訪問得知,有不少潮州人居住於九龍城一帶。這是因為二次大戰後,造成了大量潮州人移民到香港,所以昔日衙前圍道有很多的潮州人經營生意,令九龍城充滿著潮州的味道。潮州商人多從事於藥材業、米舖、雜貨舖及餅食業等,而他們經營的食肆主要是潮州菜館、潮州打冷、潮式粥粉麵店等,例如:著名的「樂口福」和「斗記」。潮州人是善於用簡單的食物去創造出美食和他們是十分重視於孝的觀念,透過其飲食文化就可見,影響到潮州人的族群生活。從訪問潮州人周小姐得知,潮州店舖最高蜂期是遍佈整條衙前塱道,周圍是售賣潮州食品的店舖。但是隨著人口的搬遷或老化,現今九龍城的衙前圍道已經很少潮州店舖存在。我們在進行實地考察時,發現到潮州的店舖只餘下幾間,包括:「潮發」、「元合」及「和記隆」等傳統的老字號。出現此情況是因為泰國店舖漸漸進駐九龍城衙前圍道一帶,取代了潮州店舖於九龍城的地位,昔日「小潮城」的風光不復見。 圖片參考: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wp-content/blogs/133/uploads/001IBIC8A6C24A95D5206Cn.jpg 圖片參考: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wp-content/blogs/133/uploads/DSC00371.JPG 從我們訪問泰國店東主肥姐所知,其實於二十年代已經在九龍城開設。由於當時的九龍城聚集了大量的潮州人,他們所經營的店鋪更可說是成行成市,很多人都慕名而來。隨著城寨被拆,啟德機場的搬遷,顯然易見的是:潮州店鋪開始式微,相反泰國店鋪漸漸受人注視,愈開愈多。近年來,九龍城更出現(小泰國)之稱。泰國人成了九龍城的一大特色,可體現於泰國店鋪多開設於城南道一帶的地區,泰國的文化,如:潑水節等等活動也愈來愈普通。由此觀之,早前九龍城因潮州店鋪的式微而引致九龍城的沉寂,現在卻因此泰國店鋪的進駐再次興旺起來,帶動九龍城的繁榮,九龍城在剩下僅存的潮州文化的同時,也包容了泰國文化,我們相信在這情況下,九龍城將會由另一族群(泰國)所主導。 圖片參考:http://edblog.hkedcity.net/ies_notredame/wp-content/blogs/133/uploads/DSC01969.JPG 總結在面對潮州文化的式微,泰國文化的興起,九龍城居民有否抗拒接受泰國文化的融入? 首先,據我們的訪問得知,現在的九龍城居民,除了有潮州人外,也有些是外來人。他們對於這情況都表示接受。雖然泰國的店鋪成行成市,但具潮州特色的店鋪,食肆仍然可以在九龍城侯王道一帶,如:「潮發」、及「和記隆」等傳統的老字號,這都是他們維繫潮州人之間的人倫關係。這些潮州人仍舊找到他們的社交網絡,共同回憶……泰國文化的入侵,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不大。再者,據泰國店東主肥姐所述,我們也可得知大部分泰國人都懂廣東話,他們在經營的同時,也逐漸與街坊(包括居住於九龍城的和外來顧客)建立了關係,在相遇或某些活動的時候,都會互相問候一番,他們和本地的居民相處融洽,發揮著守望相助的精神。 其實泰國和潮州兩個文化在某程度上是有共通的。因為早年時,很多的潮州人移民到泰國,他們來到香港,居住於九龍城的泰國人多是華僑,他們的文化多多少少也是互相影響的。其次,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許多城市或地區印存在著二個民族以上的族群,而九龍城便印證了這個答案。 我們所知,九龍城原先是潮州人主導的社區,並在此打造食城之名號。隨著潮州人的遷出,泰國人開始進駐九龍城,逐形成小泰國。如:飲食文化由潮食轉為泰食,整個社區網絡也出現去潮化的現象……由此推論,九龍城是由潮州主導變為泰國主導的地區。

其他解答:

茶餐廳之出現 茶餐廳大約在50年代出現,盛行於50~70年代,使在一個地方可吃 西餐,飲奶茶咖啡,又可吃雲吞麵,乾炒牛河,為的是配合工商 業效率社會的發展,給打工仔提供經濟實惠的早餐和午餐。 到了80年代,快餐連鎖店雄霸天下 大約在戰後15年,出現了日本館(金田中應是最早一家)戰亂使飲食 文化傳播開去,七十年代越戰掀起難民潮,越僑紛紛來港開設越南菜。 港式泰菜源自80年代九龍城,該區男人屬低收入勞動階級,多娶泰婦為 妻子,初時小餔提供廉價泰菜以解鄉愁,結果吃到全港流行。 80年代亦出現了優皮階級,飲食重視品味和格調,要吃舷出眾, 形成新興的食肆區域(赤柱,蘭桂坊等),還有尼泊爾,墨西哥的飲食。 80年代韓國和澳門是熱門旅客點,帶來其特色飲食90年代香港政府把 街頭熟食小販趕盡殺絕,一些租金昂貴的小店舖開設售賣豬皮,魚旦, 魷魚等等,街頭小食突顯了城市的風格與情趣。 在1946年,中環蘭香閣茶餐廳的招牌出現,相信是茶餐廳文化的開始下 午茶時分茶餐廳高朋滿座,男男女女,一杯香濃奶茶一件牛油多士已使 他們各有天地,如果是馬季,而近投注站的茶餐廳成為了賭仔樂園,忙 於刨馬經,填投注彩票,聽收音機等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mckyyo 的頭像
    omckyyo

    omckyyo的部落格

    omckyy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